所谓“大脑国家”,是以技术创新为基本战略,以生产知识与输出知识为主的国家,其共同特征是:创新投入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
所谓“躯干国家”, 是自主创新能力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以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为主的国家。这类国家以资源与劳动力为基础,以投资拉动为主要动力,以速度增长与规模为基本目标,技术上、品牌上受制于“大脑国家”。 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就是在人工低成本、用地低成本以及税收低成本中快速发展起来的。2008年前后,代工模式吸纳了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并成为近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所谓“手脚国家”, 主要承接转包生产和来料加工,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外国公司利用对总体设计、核心技术、采购和销售环节的控制权,占据了竞争的优势,使得占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一举一动都受制于这20多个“大脑国家”的指挥。
纵观国际市场,中国所有出口鞋的企业利润不敌一个耐克,中国发达的福建、浙江的出口企业只不过是赚点“微薄血汗钱”而已,其最大的问题是缺技术、少品牌。我们再也不能说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与剥削了,因为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世界,这是铁的规律。
就目前总体情况看,我国仍然处在“躯干国家”的地位。而我国中西部广大地区则处于“手脚”地位,去年以来富士康向西部地区转移“代工企业”,就具有鲜明的“手脚”特征。据统计,目前外国企业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总量是中国企业的6.4倍。我国一些鞋服等加工制造能力较强的行业多属 “世界工厂”性质, 90%的出口商品是贴牌产品。在巨浪滔天的金融海啸里,这些没有自己“头脑”的贴牌企业非常容易“沉没”。
鞋服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途径
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竞争实力可以通过从发达国家获得技术创新资源来获得支撑,但是技术进步上的“日韩道路”与“拉美道路”告诉我们,经济主体是依赖别人的创新成果,还是依靠自己主动地进行创新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最终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在吸收别人的创新成果基础上进行主动的再创新,并且成功地实现了由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型,步入世界工业和技术强国行列。而后者则被动地吸收别人技术成果,结果仍处于落后的状态。两种技术进步策略的比较结果告诉我们,经济主体必须自主创新。
在中国,自主创新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代工阶段,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是低成本,是模仿性的,很少有什么创新性的东西。第二阶段是仿造阶段,普遍奉行“拿来主义”,表现为:一是简单跟进型,单向引进—消化,对外国技术亦步亦趋。二是被动引进型,就是通过购买外国先进设备、专利、图纸等技术创新成果直接投入生产,不进行消化和“进口替代”。三是合资引进型,就是试图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策略达到外资企业的“本土技术溢出”效应。这三种形式实质上是被动型技术进步战略,技术成果主导权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一些地方或行业习惯于采取这种技术策略,结果是使我国某些行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泥潭。
实现“躯干”向 “大脑”的转变
2011年,是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开局年。中国现代化的时间表,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后半程”。靠什么保证现代化的持续性?靠什么续写“前半程”的辉煌与光荣?关键要在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自主创新,刻不容缓。目前世界的根本性竞争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国际金融危机波澜未平,一场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自主创新“竞赛”已经展开:美国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英国着眼发展低碳经济、数字经济,“构建英国未来”;欧盟宣布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此时,加快自主创新,不仅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一般规律,更关系到我们在未来发展中能否拥有新的引擎,在未来竞争中能否获得新的优势。
应当看到,当下还有很多中国企业比如鞋服制造企业甘心充当西方企业的“手脚”,自主创新“创而不快”、“久创难新”,令人焦急。在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体制机制下,那些掌握自然资源多、经济总量大、增长速度快的地区和企业,在价格形成机制不能真正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代价的背景下,总是能够轻易获得廉价生产要素并赚取高额利润,自然不会去想办法创新;在以发展速度和规模论成败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下,一些地方仍然是紧盯速度,“好”让位于“快”。中国影响自主创新的深层原因,在于体制与机制。不破解这些难题,中国的未来经济就没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