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7月份以来,面料市场持续“转阴”。国内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原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劳动力成本的持续升高、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及贷款利率、美国信用度下降……各种利空消息如“冷风”不断袭来,使得本来火热的市场正逐渐变得冷清。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原本“热火朝天”的行情一路“降温”呢?笔者分析如下:
一、原料价格波动 牵动面料降温
从上图的盛泽价格指数走势对比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从3月份开始,原料价格开始大幅下跌,化纤面料价格也随着步入下滑通道。尤其是棉花,现今棉价已经跌破19800元的大关,与年初相比,跌幅达到30%。部分厂商在涨价期间购进原料,但随后棉价持续下跌,成本大幅增加,商家报价却上涨乏力,这对于以棉花作为原材料的厂家带来巨大的冲击力。由此可见,原料价格的波动,对面料的产销影响很大。
从7月份以来的盛泽市场产品订单量来看,原本需求量最大的常规化纤面料开始表现平平,如涤塔夫、春亚纺、轻盈纺、桃皮绒等,走量不大。从市场商户了解的情况是,现在很多商家为了消化库存,回笼资金,不惜低价抛售。若对面料质量要求不高的甚至还可以再低一点。在接此类订单的生产期间,若原料价格大幅上涨,供应商将有可能出现亏本,从而影响资金周转,所以通常情况下,商家进入不敢接长单和接大单的尴尬困境。
二、宏观环境动荡 抑制面料回暖
1.“三高一紧”
在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盛泽市场的纺织业呈现出如火如荼的繁华景象,不论是外贸还是内销,各类订单如雨后春笋一般,市场行情一片大好。但是进入今年7月以来,纺织品行业的“三高一紧”的态势日渐严峻,“三高”即原料价格高、劳动力成本高、融资成本高;“一紧”即电力供应紧张。
今年年初以来,盛泽市场普遍出现用工荒的居民,工资上涨推动成本的上扬。此外,央行货币政策保持“一月一提准”和“隔月一加息”,许多企业因为借贷难、融资难而资金链紧缩,下游交投氛围冷清。进入夏季以来,对工业用电的限制又成为纺织行业生产面对的问题。以上的“三高一紧”加大了企业生产的压力,也考验了终端消费市场的需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