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行情
我国纺织原料成本消耗大成效却不显著
2012-05-04 14:59  浏览:309
化纤是纺织行业的重要原料,在整个纺织产业链上处于前端,这样的位置赋予了行业自身相应的特点。比如从原料成本上看,其在化纤生产成本的比重高达90%以上;但化纤作为纺织原料,在面料、服装等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占比逐渐变小。中国家纺协会会长杨兆华根据统计数据指出,家纺原料成本占比因企业实力而异:小企业占比达75%~90%,普通企业为60%,骨干企业为40%左右。而对一件服装而言,其成百上千元的价格中,纤维占比更是寥寥。从成本构成比例分析,化纤至少应该在某些环节拥有相当的议价能力。

 

       然而令业内感到尴尬是,化纤企业一方面几乎不可能在世界原料巨头面前争夺定价权,另一方面又难以让下游众多用户接受涨价事实。“买什么什么就贵,卖什么什么就便宜”反映了很多化纤企业的心声。

 

       看看定价权的定义是多么贴切——指对产品价格制定拥有主动权,若改变产品定价不会对需求有负面影响。拥有定价权的公司在成本上升情况下可以顺利通过提价将新增成本传导给下游且不影响销量。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造成定价权缺失的原因,既在于资源匮乏的约束,还在于国内产业在“微笑曲线”的两端都缺失——上游研发能力相对薄弱,下游营销体系建设滞后。

 

       不可否认的是,化纤原料的生产技术和装备,很多至今仍然被国外相关企业垄断,或由国内屈指可数的几家大型企业掌握。涤纶的重要原料MEG、锦纶主要原料CPL、氨纶的主要原料PTMG等,都存在相似的情况;粘胶纤维的主要原料木浆粕,由于国内相关资源严重匮乏,还将长期依赖进口。这些品种的定价权,短期内难以被国内企业掌握。值得欣慰的是,涤纶行业的主要原料PTA国产化之路进展顺利,近两年又有大量产能释放,将有利于国内PTA的稳定供应,促使国内企业获得定价权。

 

       营销体系建设滞后,则直接导致品牌缺失,使得企业利润微薄。在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等因素上升的同时,企业产品并未具备明显的不可替代性,因此涨价变得困难。而长期以来消费大路货,导致中国消费者养成了“国货只要便宜就好”的消费思维。问问那些面料或针织企业,对于具备同种功能性的纤维,他们愿意买国内的,还是花几倍甚至十倍以上的价格进口国外的。不少下游企业,已经将“纤维、面料全部源自进口”当作了最大的宣传点。

发表评论
0评